人们常用“箭如雨下”这类的词汇来形容战场上的对射场面,不难想象古代战争中的箭矢如同现代战争中的弹药会大量消耗。西汉将军李陵遭遇匈奴军队围攻时,“一日五十万矢皆尽”,箭矢消耗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唐代的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守雍丘时,在用完城中储备的箭矢后,在晚间用草人伪装成下城偷袭的部队引诱围城敌军放箭乱射,一夜便得到来自敌方的数十万箭矢补充。在北宋前期,仅有千余工匠专门制造箭矢的中央机构—―弓弩造箭院一处,每年承担的制造箭矢任务至少是1650余万支,这还不算各州军的作院、都作院等地方兵器工场以及民间造箭作坊每年的产量。就连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这样没有发生较大规模战事的年份,尚需要箭矢5000万支。弓弩作为主要作战兵器使用时,对箭矢的庞大需求由此可知。
面对北方政权的大量骑兵,宋军最主要的抵御兵器无疑是弓弩,尤其是诸如神臂弓之类的强弩。宋朝不仅在弩具的制造技术上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在弩具的实际运用上也实现了不小的突破。以守城战为例,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专门的弩台,它与城齐高,上建有棚,突出城墙立面之外。每个弩台可容纳25名弓弩手,这些弓弩手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可以射击侧面城墙火力死角处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守的韧性。
类似《墨子·备穴》记载的转射机那样的重弩应用方法,继续受到宋军青睐。所谓“转射机”,乃是一类将大型弩设在可以进行一定角度旋转的发射架上的防御设施,犹如炮塔一般,可以给过于笨重、难以移动的床子弩带来更宽广的射界。而且只要位置设置巧妙,还能让敌人的还击难以奏效。由于缺少军马,宋军通常就没有实施大规模步骑协同配合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弩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弓床弩主体结构一侧有三个弩臂,两个弩臂向后弯曲,一个弩臂向前弯曲。前两根弩臂,后一根弩臂,弦的末端固定在弩床上的固定点。这样相比同样弩臂的简单结构的弩可以提供六倍的弩矢出膛速度。弩臂可以用同样的尺寸方便制式制作。如果有损坏可以从弩床上拆卸下来换新的。而大小和一张床差不多大、装上轮子后可以用牛马来拉。对步兵为主的宋朝军队来说,这样的机动性足够了。三弓床弩和双弓床弩的“法”是一样的。把前两个弩臂换成一个更粗的弩臂,结构依然成立。依然可以有效运行。这样的弩可能就是古代传到宋代的双弓床弩。前面用两个一样规格的弩臂代替双弓床弩的粗弩臂,后面用一个和前弩臂同样规格的弩臂,发射的速度更快,弩矢可以射得更远,这种在双弓床弩基础上改进后的弩就是三弓床弩”
关于床弩的威慑力。戚无双还讲到宋辽之战中,利用床弩针对辽国主将实施的“斩首行动”:公元1004年,辽国发兵南下,以收复瓦桥关失地为由,深入宋朝境内,遭到了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辽军一开始进攻并不顺利,最终萧挞凛和萧观音奴两人攻破祁州,萧太后率军会合。之后合力攻击冀州、贝州,最后拿下德清后,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包围澶州。当时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宋真宗带领文武百官抵达澶州,在城外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或许运气在宋朝这边,在澶州城墙上,装备着三弓床弩,这种威力巨大的重型武器,发挥着它的作用。可是面临辽军士气的高昂,宋军这边低迷。守城将领威虎军张环,想到了一个计划:斩首行动。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是要依靠城墙上的这些三弓床弩。这些射程一千多米的三弓床弩,这一次表现是那么耀眼。某日清晨,萧挞凛带着数十轻骑,在澶州六百步外观察情况,六百步,在古代绝对是远距离,一般的弓箭根本达不到这么远的距离,萧挞凛自以为这样很安全,不必担心。却不知道一个对他斩首的计划早已展开,当宋军发现萧挞凛的时候,所有三弓床弩瞄准了他,一声令下,城墙上的三弓床弩发射箭矢直奔他而去。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萧挞凛头部中箭,最后死在三弓床弩的箭矢之下,而这是三弓床弩击杀的最高级别人物,创造了奇迹。萧挞凛之死,奠定了宋军澶州之战的胜利。之后,宋辽在澶州订立合约,史称:澶州之盟。至此,两国战火平息。从中也看出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其斩首行动,决定战争的胜负天平。
学员们听得激动不已。有学员问:“三弓床弩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多装备三弓床弩,却主要装备神臂弩?”
戚无双解释道:“三弓床弩和千钧弩一样能发射“踏橛箭”和寒鸦箭,但相比千钧弩,三弓床弩威力更大,射程更远,成本也更低,方便大量制造,所以适合普及;但相对于神臂弩,三弓床弩的缺点是笨重,携带不便,需用人数较多,不便于紧急应敌,所以,我朝主要装备神臂弩”
有学员笑道:“这样一说,就明白了。”
这种问答式授徒的方式无疑很有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梁山不老》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