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说网

第388章 给读者的话:历史这个东西

作者三本书都会在长篇中给读者讲一些正经话。</p>

不会放在前面,以免浪费彼此时间。</p>

早就给读者写了一个解释背景的话,计划主角‘死亡’后发,今天一看字数,咦,一不小心都八十多万了,那发这儿吧。</p>

这一章挺长的,一章顶四章。</p>

说说野史来源,明朝权力架构变化过程,以及明史为何是现代史。</p>

…………</p>

书评区有位学弟点到黑手是哪部分人,简单说说这个野史。</p>

来源是天启朝司礼监太监刘若愚《酌中志》的记录。</p>

这本书二十四卷,原本不知所踪,清初文字狱删删减减,到现在都无法统计有多少版本。</p>

抄本卷名都不一样,内容更是千奇百怪,每个人都夹带私货,抄来抄去完全走样,清代又抹黑明宫,助长了野史泛滥。</p>

(只要有这书的图书馆,不会少于四版,彼此内容都不一样,很多内容倒像是清朝的小说)</p>

当下互联网中,明末官场一半野史,都是各种版本的酌中志演变而来,涉及明宫的野史更是九成来自酌中志(大家从别地方看到的都是)。</p>

比如有一段记录杨镐串联东林与女真走私。锦衣卫绣春刀的电影设定也是借鉴的这个桥段。</p>

很多网文作者借鉴了人家的记录,不知道出处,还以为是正史呢。</p>

包括很多读者跟我嚷嚷,争议东林、袁崇焕、晋商等,作者实在不知道该跟您聊点啥。</p>

您看了别人的小说,可能故事情节印象深刻,下意识当做了真事,自己欺骗自己,再多看一点,积累下去就明白了。</p>

刘若愚和丁绍轼(天启朝阁臣)做起居郎时很熟,他是个太监,比起文人的史册,酌中志写了很多内宫诸事,对后戚、武勋、皇帝之间的关系用了大量篇幅。</p>

其中一段说:党争烈烈,边关屡败,阁武孤立,胜局无望。套虏为鉴,封贡平和,汉奴换血,以期灭虏。逆潮凶煞,阁武崩逝,帝位交替,诡计夭折。</p>

上面是我的记忆啊,大体应该是这样,有兴趣去图书馆找找,网上娱乐化的历史不可能搜到来源(学弟每天在捧场,看到请在书评区留个照片)。</p>

这里的‘阁’就是被魏忠贤孤立的丁绍轼;‘武’就是都督府武勋、英国公为首的核心公侯;套虏就是漠南河套的鞑靼人。</p>

这个记录演变出很多野史阴谋,最典型的两个:武勋在接应东虏劫掠;豪商通过张家口走商求保全性命。</p>

丁绍轼天启六年患病,御史诊治,第二天治死了,这段子熟悉不?</p>

英国公、定国公、镇远侯、西宁侯在崇祯登基前后接连去世,本就被文臣排挤的五军都督府瞬间垮掉。</p>

崇祯朝比天启朝最弱的一环,就是京营残留的兵力不再协防蓟镇和北直隶段的内长城,朝廷靠孙承宗的督治兵部守着千里防线,纯属痴人说梦。</p>

英国公的生死,就是明朝五军都督府的生死。崇祯二年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散架,张维贤算是武勋在权力场的最后声音。</p>

别看五军都督府没有调兵权,失去武勋,兵事失去执行力,一切都完犊子了(这个道理前面说过),连皇庄佃户、顺天府屯田卫都散了。</p>

明朝在万历后期,已经癌症晚期,没救了。</p>

崇祯二年,皇太极登门,第一次送来‘病危通知书’。</p>

涉及兵事的一切基础消失,调兵权就是个笑话,内阁六部和皇帝玩的再花也玩不下去了。</p>

也就是说,崇祯刚登基的时候,他救国的一丝丝可能还在,可惜一顿骚操作,自己玩崩了。</p>

就算他再勤快,吊树上殉国,也逃不掉亡国大责,而且封建王朝,皇帝是永远的第一责任人。</p>

作者反正对崇祯挺讨厌的,哪怕强迫自己中立,也找不到什么事件支撑起好印象。</p>

他16登基,放纵东林清算天启的宠臣,自己砍自己的手,在18岁的时候就注定是亡国之君,能活到34岁完全是靠他老祖坐江山的惯性。</p>

瘦死的骆驼,最终还是让他折腾没了。</p>

……</p>

小说中武勋聪明,因为那批人还活着呢,不仅京城活着,江南的魏国公也活着呢。</p>

这‘最后一批’武勋,从党争一路血杀出来的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的锤炼,一个比一个谋的深。</p>

可惜谋的不在正路,但不能否认他们是聪明人。</p>

一直没出现的魏国公徐弘基是个老阴货,投降东虏的徐允爵,纯粹是个奢靡无度的公子哥,跟他老祖徐鹏举一样的纨绔。</p>

徐弘基是能遥控东林、昆党、浙党、复社的谋主,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阴险,比如崇祯放弃商税,就是徐弘基的谋划,他根本没出现,通过一系列拐弯抹角的安排就达到了目标(小说中后面给您说这个布置,看过的人不得不夸一句:天秀)。</p>

这样的人物在博弈很正常,不知道的读者总要说我瞎扯,哎~</p>

徐弘基死于崇祯十七年,这么一看,南明也是倒霉,留这位在,也许真能像南宋一样存在很多年。</p>

</p>

…………</p>

大多数人看到的历史,包括互联网,展示的都是士大夫的记录,《酌中志》这种内宫记录都被逼着成为了史。</p>

正史是经过考证,人物、事件、实物、地方志、当事人笔迹原本等,互相佐证的历史。</p>

若没看过佐证过的专业史,对武勋的力量很难形成整体概念。</p>

野史是根据正史事件倒推出来的当事人动机,永远不会得到证实,这就是小说。</p>

小说里讨论历史真假,那就跑偏了。</p>

带着残缺的史观,带着别的野史背景看小说,既不是解压,也不是图乐,完全是瞎看,自己糊弄自己。</p>

既然写小说,就要有目的。</p>

接下来咱们聊点干东西。</p>

…………</p>

捋捋明朝的权力变化过程(以下内容可能过几天会被掐掉,您看到就看到了,看不到俺也没办法了)</p>

前面说过,借来的权力不是权力。</p>

咱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皇权就是正统大义、民心显现,相权就是官府施政权、治世权。</p>

明朝的架构是皇帝、内阁、内廷,名义上三者互相制衡。</p>

武勋呢?</p>

别急,您听我说。</p>

明朝的架构本质:皇帝在往出借权力。</p>

内阁、内廷都是这么诞生的。</p>

朱元璋出身贫民,驱除鞑虏、恢复华夏,是史册中真正的大义英雄,他有这个民心基础。</p>

朱明皇帝在史册中被称为绝对皇权时期,远比唐宋皇帝集权。</p>

就是因为所有的权力来源是皇帝,主次完全不同,朱明不需要士绅支持就拥有大义,稳坐天下。</p>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四代皇帝完善了这个架构。</p>

朝臣提议内阁人选,皇帝来认命。</p>

至于内廷,干脆是皇帝的奴婢,明朝时期的权阉可不少,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控制皇帝。</p>

所以这个架构一开始就很虚,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内廷是皇帝的奴婢,武勋是皇帝的亲戚。</p>

武勋就是皇权的一部分。</p>

朱元璋杀掉大部淮西勋贵,把朱家女全嫁给武勋,朱棣再来一代,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靖难勋贵,留下的武勋已经成为皇家人。</p>

但朱家父子聪明着呢,这时候如何避免后戚干政呢。</p>

从老朱控制朱允炆妃子出身就能看出来,拒绝所有武勋出身的女子,家族有三品大员以上都不行。</p>

他自己说朱家乃百姓,要娶百姓女。</p>

老朱这心眼通透啊,朱棣更是完全领会了这个内涵,皇子就算娶罪民女,也不会娶权贵人家的女子。</p>

这个祖训成为定制后,明朝彻底杜绝了后戚干政。</p>

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无论多集权的皇帝,他也是人,独裁必完蛋,王朝想长久,首先得分权。</p>

明朝架构是皇帝一手制定,这就导致权力随时可以收回去。</p>

太假了,而且有很恶劣的开始。</p>

老朱和朱小四这样的皇帝太危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有威胁杀谁,若接下来的皇帝都这样,明朝根本不可能延续276年。</p>

怎么办呢?</p>

皇权与士大夫博弈三千年,在明朝当然有特色。</p>

开国时候的文武制衡,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博弈的开始,这与别的朝代不一样,皇帝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动。</p>

关键是集权皇帝的权力不受制约,很容易让身边的大员产生危机心理。</p>

这就倒霉了。</p>

人性世界,最先有危机感的不是属下士大夫,而是亲人武勋。</p>

朱元璋杀开国之臣的后患很快就出现了,武勋有意让文臣涉及武权,来制衡这个强势的族长。</p>

天下连年大战,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需要士大夫来治世,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在完善六部架构,逐步放权给士大夫。</p>

那边退,这边进,皇帝再假惺惺和稀泥,一味让权,士大夫的胃口急剧膨胀,权力调整很快就失控了。</p>

无论土木堡是不是个阴谋,它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p>

人的贪欲不受控制,士大夫索取大部武权后,还不知足,想吞下全部武权。</p>

现实事件就是朱祁钰当皇帝时,于谦作为首辅,不领礼部、吏部,却一直兼职兵部尚书,进一步蚕食五军都督府和皇城宿卫之权,京卫的五城兵马司归于兵部,皇城守卫由兵部下令轮值,禁宫守卫由兵部来任命。</p>

那…这就是逼武勋提刀子了。</p>

若武权全部落入文臣手中,皇帝谁来当,完全由士大夫说了算,那就要改朝换代了。</p>

你不能让武勋连自保能力都没有,否则谁来跟皇帝制衡士大夫?</p>

文臣遇到了权力悖论,夺权路走到了尽头,无法进一步向上,必然会被反噬。</p>

武勋失去自保能力,就是皇帝失去自保能力,皇帝很快与武勋站一起,人家要反击了。</p>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承担了夺权后果,倒霉的很符合逻辑。</p>

英宗很贼的,中枢不能回到土木堡之前的情况,那样会与士大夫彻底对立,依旧会天下大乱。</p>

</p>

于是他默认了文臣的优势,同时也问罪夺门之臣,让武勋彻底与皇权捆一起。</p>

明朝这就以文御武了?</p>

不,相权只是占据舆论主导,远远没有达到御武的阶段。</p>

宪宗时期基本保证了平衡,白痴孝宗皇帝又让文臣进一步了,臣子的最高谥号——文正,被滥用了,内阁声望完全压制了内廷和武勋。</p>

这等于压制皇帝啊,于是孝宗的孩子正德又通过内廷抢武权,这是个急性子,没有获得武勋的整体支持,就大开大合搞事情,很快倒霉了。</p>

嘉靖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不玩权争,玩‘名义’,利用你的规则玩你的脑子,大礼议之争,等于相权被皇帝逗弄,一直在玩左右互搏。</p>

加上嘉靖朝南倭北虏,哪顾得上与皇权博弈,明朝这个架构虽然大家吵吵吵,此时并没有出现尖锐矛盾。</p>

隆庆是个好皇帝,除了好色没其他毛病,他知道好赖,知道改变,不会倾向于某一方,你好我好大家好。</p>

可惜才当了六年皇帝,怎么死的不知道,明朝又要倒霉了。</p>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这时候应验了。</p>

嘉靖死了,隆庆死了,文臣换届了,武勋却保持嘉靖朝的声望。</p>

隆庆朝是武勋最英明、最安静的时期,但也是明朝延续二百年,武勋最有实力的时候。</p>

士大夫头顶悬剑。</p>

万一遇到强势的皇帝,哪有活路啊。</p>

他奶奶的,太危险了。</p>

得搞事…</p>

还是文臣玩得溜,徐阶、高拱、张居正,与不同的武勋交好,制造矛盾,分割他们的向心力。</p>

嘉靖朝有声望的武勋,如同中了诅咒一样,接二连三赶着去地府,若是老死也算了,可惜很多人不是,有发疯的、有溺死的、有上吊的、有抹脖子的、有自我圈禁读书的…千奇百怪的结局,总之是结伴走了。</p>

就算没有记载,我们也能通过大部分事件推断出来。</p>

谁是胜利者,谁就是主谋者。</p>

张居正?</p>

不,士大夫不可能单独做出来这种事。</p>

合理的推断,应该是内廷和武勋自己。</p>

内廷,不是说冯保,是垂帘听政的慈圣皇太后李彩凤,他的儿子太小了,对她来说,若想保证皇帝的权威,可以接受文臣(外人)掌权,不可以让武勋(家奴)掌权。</p>

武权宁可消失,也不能被亲人捏着。</p>

这是女人(家主势弱)时期的下意识行为,也可能是隆庆临死的遗言,因为隆庆的正宫皇后也参与了武勋交替。</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锦衣黑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