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墉这一句话,让伊王顿时感到窒息的压力。正如朱瞻墉所言,他敢得罪任何亲王,而大明的所有亲王,都不敢轻易得罪朱瞻墉。就算他伊王从未享受过朱瞻墉的好处,但也深知朱瞻墉的权势有多么可怕。</p>
都说大明九成以上的亲王都支持朱瞻墉,这话其实也可理解为,大明九成以上的亲王都畏惧朱瞻墉。一旦得罪朱瞻墉,他可以轻易将一位亲王变为一贫如洗。</p>
这不是玩笑话。皇家钱庄已将大明亲王们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再加上皇家商会,谁敢得罪朱瞻墉?得罪朱瞻墉,就是与自己过不去!</p>
朱瞻墉未作否定,而是凝视伊王道:“尔之罪行,足以千百次丧命矣,然念及太祖遗诏,陛下或可宽恕尔子,但伊王者号,必不复存矣。”</p>
“尔亦可选择玉石俱焚,于吾而言,仅多费些许时日。尔伊王一脉,必将因尔之抉择,承受倾覆之灾!尔欲赌否?”</p>
伊王眼中流露出绝望之色。他未曾料到,此事竟如此严重,沉重至他无法承受。</p>
伊王陷入沉寂,许久才苦笑道:“容我思虑数日,可否?”</p>
朱瞻墉微眯双目,伸出两指,淡然道:“两日,仅予尔两日时间思索,两日后若未能给出答复,尔须准备好承担所有应受之果。”</p>
言毕,朱瞻墉转向狱卒,淡然吩咐:“这两日,勿再施刑于他,让他好好思量。”</p>
狱卒恭敬应道:“遵命!”</p>
朱瞻墉深知,伊王的心理防线已近崩溃,问题的交代,只差时间的推移。一旦伊王全盘托出,后续之事皆可迎刃而解,就连那位神秘的“公子”身份,他也可从伊王的供词中大致判断。</p>
处理完伊王之事,朱瞻墉并未急着离去。他明白,今日之事绝非表面这般简单。伊王刚被抓入镇抚司,便有人前来索人,可见此人在众人中地位不轻。</p>
若无他坐镇镇抚司,朱瞻墉绝不相信那些倚老卖老的亲王们会给予锦衣卫颜面。果然,不久后,便有人登门拜访。</p>
来者身份非凡,乃威名赫赫的宁王。</p>
宁王朱权,太宗皇帝第十七子,曾为九边重镇之一。声名显赫,才智出众,实为一等一的厉害人物。</p>
其实,朱瞻墉对宁王的到来早有预料。在大明诸多亲王中,若论他心中最怀疑“公子”身份者,宁王首当其冲。此事还需从靖难之役说起。</p>
当时,建文帝削藩,老爷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首要解决的便是这位十七弟。他这位十七弟,十三岁封宁王,十五岁就藩。</p>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领有八万甲兵,六千战车,所属朵颜三卫骑兵英勇善战,威势非凡。</p>
朱权多次与众王出塞作战,以智谋着称。面对如此十七弟,朱棣甚是忌惮。他曾与众将领商议:“昔日巡边,见大宁军勇猛,若得大宁,截断辽东,借边骑助战,大事可成。”</p>
&lt;/p&gt;</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被迫登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