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说网

第216章 西汉

在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中,时间和萧处楠意外地穿越到了遥远的汉代。</p>

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古老的世界,周围是古朴的建筑、繁华的街道和身着古装的人们。</p>

时间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环境,试图适应这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萧处楠则显得相对冷静,她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思考着如何在这个古代社会生存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汉代的生活,结交了新朋友,经历了各种冒险和挑战。</p>

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西汉,他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事:</p>

1 遇见历史人物:他们可能会遇到像汉武帝刘彻、司马迁、东方朔这样的历史人物,甚至有机会亲眼目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情景。</p>

2 参与重大历史事件:他们可能会经历像张骞出使西域、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等重大历史事件,感受那个时代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流。</p>

3 体验古代生活:他们可以体验到西汉时期的日常生活,包括穿着汉服、品尝古代食物、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等。</p>

4 探索科技成就:他们有机会了解到当时的科技成就,比如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p>

5 游览名胜古迹:他们可以游览长安城、未央宫、长乐宫等名胜古迹,感受古代都城的繁华。</p>

6 参与丝绸之路贸易:他们可能会参与到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与来自西域的商人交流,见识到各种异国商品。</p>

7 学习古代文化:他们可以学习古代的文学、哲学、医学等知识,体验古代的教育方式。</p>

8 见证法律制度:他们可能会见证当时的法律制度和审判过程,了解古代的法制建设。</p>

9 体验军事训练:如果他们有兴趣,还可以参加军事训练,体验古代的军事生活。</p>

10 参与农业劳动:他们可能会参与到古代的农业劳动中,体验铁犁牛耕的农业技术。</p>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历史记载的想象,真正的西汉生活可能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不过,这样的穿越体验无疑会非常有趣和富有教育意义。</p>

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西汉并遇到了汉武帝,他们可能会学到以下历史知识:</p>

1 雄才大略:汉武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他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疆域。</p>

2 对抗匈奴:汉武帝发起了对抗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这是他一朝最重要的军事成就之一。</p>

3 开拓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p>

4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设置刺史制度和其他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有效监督地方官员。</p>

5 儒学独尊:汉武帝推崇儒学,使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在长安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p>

6 改革经济: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货币改革、盐铁官营等,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p>

7 法律制度: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惩处。</p>

8 文化繁荣: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司马迁撰写了《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

9 晚年政策转变:汉武帝晚年发布了《轮台诏》,表达了对过去政策的反思和调整,特别是对军事扩张和经济政策的重新评估。</p>

10 用人策略: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提拔了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如卫青、霍去病等。</p>

通过这些历史知识,时间和萧处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武帝的治国策略以及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p>

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具有以下特点:</p>

1 唯才是举:汉武帝不拘泥于门第背景,注重实际才能,从各阶层发掘并重用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无论是出身贫寒的读书人还是低级官吏,只要有才干都有机会得到提拔。</p>

2 重视培养和考核:汉武帝设立太学,选拔贤才进入学习,并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选拔官员。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评价官员表现,保证政府机构的效率和清廉。</p>

3 大胆使用年轻人:汉武帝不拘泥于年龄和资历,给予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为汉朝注入新鲜血液。</p>

4 因才施用:汉武帝在用人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特长和局限,力求将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效能。</p>

5 察举制度: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是选拔统治人才的重要方式,依靠中央和地方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中选拔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这一制度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并有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p>

</p>

6 求贤诏:汉武帝多次颁布求贤诏,比如《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中,他提出要选拔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不拘资格,不苛求小节,务期适用,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p>

7 赏罚分明:汉武帝对有功之人给予丰厚的赏赐,对失职者则严惩不贷,以此激励和约束官员努力图强、竞相上进。</p>

8 重用酷吏:汉武帝还重用了一批执行力极强的酷吏,他们处事极端苛刻,帮助汉武帝除去了一大批心怀叛逆的豪强地主,使中央朝廷的权威空前膨胀。</p>

通过这些用人策略,汉武帝不仅巩固了汉朝的统治,还极大地推进了国家的发展与繁荣。</p>

西汉人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以下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几个方面:</p>

1 服饰:汉代的服饰文化非常发达,服饰款式丰富,色彩多样。汉服的基本款式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p>

2 饮食:汉代的主食以五谷为主,包括稻、黍、稷、麦、菽。面食在汉代非常流行,有“汤饼”、“蒸饼”和“炉饼”等多种做法。火锅也是汉代的一种流行食物,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制作馒头和包馅的面食。此外,酒是汉代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果也是他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包括桃、梨、枣、杏、李、柿、梅等。</p>

3 居住:西汉的居住条件因社会地位和财富而异。贵族和富裕家庭可能住在装饰华丽的宅院中,而普通百姓可能住在较为简陋的房屋中。</p>

4 交通:西汉时期的交通工具包括马车、牛车和船只。道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发达,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p>

5 娱乐:西汉人有多种娱乐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各种游戏。他们还喜欢参加节日庆典和市场集会。</p>

6 教育:教育在西汉受到重视,儒家学说成为主导思想。太学是培养官员和学者的重要机构。</p>

7 农业:农业是西汉的经济基础,人们种植各种谷物和蔬菜,饲养家畜。</p>

8 手工业: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包括制陶、纺织、金属加工等。</p>

9 商业:商业活动频繁,市场上有各种商品买卖。</p>

10 节日:西汉人庆祝多种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伴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p>

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的繁荣和多样性。</p>

汉代的饮食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p>

1 多样化的主食:汉代的主食以五谷为基础,包括稻、黍、稷、麦、菽,这与现代饮食中米面作为主食相似。不过,汉代的面食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出现了煮、蒸、烤等多种面食的制作方法,如“汤饼”、“蒸饼”和“炉饼”等。</p>

2 丰富的烹饪技术:汉代已经掌握了炒、煮、烤、蒸等多种烹饪技术,这与现代烹饪方式基本一致。同时,汉代人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以及营养的合理搭配。</p>

3 调味品的使用:汉代的调味品已经相当丰富,包括盐、酱、醋等,并且开始使用花椒、姜、蒜等香料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药用价值。</p>

4 养生理念:汉代人注重饮食与养生之道的结合,认为食物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这种养生饮食观念不仅延续至今,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科学验证。</p>

5 饮食仪式感:汉代人非常讲究饮食的仪式感,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规范。在宴会或正式聚餐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的不同来安排座次,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p>

与现代饮食相比,汉代饮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不同:</p>

1 食材来源:汉代的食材相对现代来说更加依赖本地产物,而现代饮食则因为全球化贸易,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p>

2 食物加工技术:虽然汉代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与现代相比,食物加工和保存技术仍有差距,现代饮食中可以享受到更多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p>

3 饮食环境:汉代的饮食习惯更多地与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相适应,而现代饮食则通过科技手段打破了这种限制,如温室大棚技术的应用使得反季节蔬菜成为可能。</p>

4 社交功能:汉代的饮食仪式感和餐桌礼仪在现代饮食中有所简化,现代饮食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性,虽然在一些特殊场合仍然会强调餐桌礼仪。</p>

5 健康意识:汉代虽然有养生饮食的观念,但现代饮食中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更高,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健康影响。</p>

</p>

总的来说,汉代的饮食习惯在很多方面与现代饮食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饮食习惯的影响。</p>

汉代的养生理念在现代饮食中的体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p>

1 饮食有节:汉代人注重饮食的规律性,提倡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这种理念在现代饮食中体现为按时三餐、合理分配每餐的热量摄入,以及控制食物的总量,避免过度饮食导致的肥胖和相关慢性疾病。</p>

2 食疗养生:汉代饮食文化中,食疗是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某些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滋补身体或治疗疾病。现代饮食中,食疗的概念依然流行,比如使用枸杞、黄芪、人参等药食同源的食材来炖汤或泡茶,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p>

3 均衡饮食:汉代人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合理的搭配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现代饮食中,均衡饮食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强调食物多样化和营养素的平衡。</p>

4 季节饮食:汉代饮食文化中,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比如夏天食用清淡食物,冬天食用温补食物。现代饮食中,也强调根据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比如夏季多食瓜果、冬季多食根茎类食物。</p>

5 饮食仪式感:汉代人饮食讲究仪式感,这种文化在现代饮食中体现为对用餐环境和氛围的重视,以及在特定节日享用特定食物的传统。</p>

6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汉代人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现代饮食中,人们更加注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比如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推荐,以及对食物中添加剂和防腐剂的控制。</p>

7 饮食禁忌:汉代人在饮食上有诸多禁忌,比如某些食物不适合某些体质的人食用。现代饮食中,这种理念体现为对食物过敏和不耐受的认识,以及对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管理。</p>

这些汉代的养生理念在现代饮食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人们形成更加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p>

汉代的饮食习惯对现代健康饮食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1 均衡饮食:汉代的饮食文化强调均衡,注重谷类、蔬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这与现代推崇的均衡饮食原则相符,即食物多样化,营养全面。</p>

2 季节性食物:汉代人会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食材,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养生。现代饮食也推荐食用应季食物,因为应季食物通常更新鲜、营养价值更高。</p>

3 食疗养生:汉代饮食中食疗的概念非常突出,很多食材被用来滋补身体或治疗疾病。现代饮食同样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如通过摄入某些食物来预防或治疗特定疾病。</p>

4 烹饪方法:汉代已经掌握了炒、煮、烤、蒸等多种烹饪技术,这些烹饪方法在现代依然被广泛使用,它们有助于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p>

5 饮食仪式感:汉代人饮食讲究仪式感,这种文化在现代饮食中体现为对用餐环境和氛围的重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p>

6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汉代人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现代饮食中,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影响,倡导健康饮食。</p>

7 饮食禁忌:汉代人在饮食上有诸多禁忌,现代饮食中,这种理念体现为对食物过敏和不耐受的认识,以及对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p>

8 饮食与审美的结合:汉代饮食文化中,食物不仅为了果腹,还追求美的享受,这种饮食审美文化对现代饮食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有所启示。</p>

9 饮食与文化的交融:汉代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促进了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格,这启示现代饮食文化应更加开放和包容。</p>

通过了解汉代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健康饮食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促进健康生活。</p>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p>

西汉:</p>

1 建立:由刘邦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p>

2 政治: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p>

3 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贸易。</p>

4 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着作。</p>

5 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p>

东汉:</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1 建立:由刘秀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p>

2 政治:继续实行郡县制,但中央集权有所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增强。</p>

3 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但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影响。</p>

4 文化: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也有所发展。</p>

5 科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医学上的重要着作。</p>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p>

汉朝的郡县制对后世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1 中央集权: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p>

2 行政管理体系: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后世被不断完善和沿用。</p>

3 法制统一:通过郡县制,汉朝实现了法律、度量衡、货币等的统一,为后世提供了法制统一的范例。</p>

4 监察制度:汉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发展了监察制度,如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p>

5 地方自治:虽然郡县制强调中央集权,但地方官员也有一定的自治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这种灵活性对后世的地方治理也有所启发。</p>

6 选拔制度:汉朝的郡县制也促进了选拔制度的发展,如察举制,选拔地方官员更加注重才能和品德,这种选拔方式对后世的科举制度有一定影响。</p>

7 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大规模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如修筑长城、开凿渠道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繁荣。</p>

8 文化教育的推广:郡县制下,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推广文化教育政策,加强了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统一。</p>

总的来说,汉朝的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行政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汉朝的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

1 选拔机制:</p>

- 察举制:汉代实行察举制,通过地方官员和民间举荐的方式,选拔有德行、才能的人担任官职。</p>

- 征辟制: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征召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这种方式通常用于选拔有特殊才能或声望的人士。</p>

- 太学选拔:汉武帝时期,太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可被选拔为官员。</p>

2 监督机制:</p>

- 刺史制度:汉武帝时期建立刺史制度,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包括郡守和县令,以确保他们遵守法律和中央政策。</p>

- 上计制度:地方官员需要定期向上级报告地方的治理情况,包括财政、人口、治安等,中央政府通过这些报告来评估地方官员的政绩。</p>

- 督邮制度:在郡一级设置督邮,负责监察县级官员,并向郡守报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p>

3 考核与奖惩:</p>

- 定期的考核制度,根据官员的政绩进行奖惩,政绩突出者可得到升迁,不称职者则会受到处罚或免职。</p>

4 监察法规:</p>

- 制定了《刺史六条》等监察法规,明确了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和监察重点,使监察行为有法可依。</p>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汉代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体系,旨在选拔贤能和监督地方官员,以维护中央集权和地方的有效治理。</p>

汉代除了着名的刺史制度外,还有其他几种地方监察制度,主要包括:</p>

1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特别监察官,负责监察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官员,包括皇亲国戚。</p>

2 丞相司直:在西汉时期,丞相府中设有司直,负责辅助丞相,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p>

3 督邮:在郡一级,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负责监察县级官员。</p>

4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同时也负责对刺史的监察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p>

5 侍御史:侍御史负责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p>

6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官员。</p>

7 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为。</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8 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这两者构成了与御史相对峙的另一监察系统,司隶校尉监督所有职权的行使,监察对象包括皇亲国戚。</p>

这些监察制度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旨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减少腐败和不法行为,确保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p>

汉武帝的用人策略中,有许多方面现代企业管理可以借鉴:</p>

1 唯才是举:汉武帝不拘泥于候选人的出身和背景,而是注重其实际才能和表现,这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借鉴。</p>

2 建立培养和考核制度:汉武帝通过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制度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来发掘和培养人才。</p>

3 大胆使用年轻人:汉武帝敢于任用年轻人,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启示现代企业要敢于启用有潜力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p>

4 因才适用:汉武帝善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局限来安排职位,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时也应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和专长,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p>

5 赏罚分明:汉武帝对有功之人给予丰厚的赏赐,对失职者则严惩不贷,这种明确的奖惩机制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现代企业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p>

6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汉武帝允许失败,鼓励创新,这种宽容的态度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现代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允许犯错和尝试的环境。</p>

7 严明的法纪:汉武帝执法严格,不循私情,这对现代企业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启示,企业需要有一套公正严明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企业的良性运作。</p>

8 礼敬诤臣,择善从之:汉武帝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包括批评和建议,这种开明的态度有助于企业领导者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做出更全面的决策。</p>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用人策略,现代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潜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p>

西汉的农业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和对现代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p>

1 农业政策: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业发展。例如,政府推行了罢兵革、复田宅、赐爵授田、与民休息等措施来保障农业劳动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p>

2 农业技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赵过推行的“代田法”是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产量。此外,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也显着提升了耕作效率。</p>

3 水利工程:为了支持农业生产,西汉政府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如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有助于防洪和改善土壤。</p>

4 农作物种植:西汉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粟、麦、稻等,同时桑麻的种植也相当普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一些西域的作物如葡萄、石榴等也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p>

5 农业科学着作:西汉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科学着作,如《泛胜之书》等,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对后世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6 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虽然农业是西汉的主要生产部门,但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p>

7 精耕细作: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相对紧张,西汉农业逐渐走向了精耕细作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求。</p>

西汉的农业发展为后世的农业政策、技术革新、作物种植、水利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西汉农业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成熟和进步。</p>

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1 提高农业产量:通过修建灌溉系统,如龙首渠和其他灌溉渠道,增强了对农田的灌溉能力,显着提高了农业产量。</p>

2 防洪减灾:汉武帝时期对黄河等河流的治理减少了洪水灾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p>

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原本易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变成了肥沃的农田,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粮食自给能力。</p>

4 改善漕运系统: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漕运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促进了商品和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通。</p>

</p>

5 推动技术进步: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推动了当时工程技术的发展,如井渠法的发明和应用,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p>

6 增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大力兴建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控制力。</p>

7 社会劳动力的动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动员大量的劳动力,这不仅提高了就业,也加强了社会的组织能力。</p>

8 环境改善:通过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一些原本不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的地区变得适宜。</p>

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篇章,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一直延续到后世。</p>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西汉手工业的一些主要特点和作用:</p>

1 官营与私营并存:西汉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官营也有私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管理,主要生产军需、皇室和贵族所需的物品,而私营手工业则生产民间日常用品。</p>

2 行业多样化: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门类繁多,包括制盐、冶铁、铜器制造、制陶、漆器、玉器等。这些行业不仅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p>

3 技术进步:在西汉时期,手工业技术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例如,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冶炼技术的提升,铜器制造的精细加工,以及制陶业的烧制技术等。</p>

4 生产规模化:一些手工业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规模化的生产,如盐铁业。《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太原郡的晋阳设有“盐官”,大陵设有“铁官”,这些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p>

5 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交换的一部分。</p>

6 对农业的支持: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如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p>

7 促进城市发展:手工业的集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如汉长安城内发现的手工业遗存表明,这里有制陶、铸钱和铸铁等手工业。</p>

8 影响社会结构:手工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p>

9 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手工业不仅仅是生产活动,也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如漆器和玉器的精美工艺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水平。</p>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手工业不仅在经济上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重要领域:</p>

1 制陶业:生产砖瓦建筑材料和陶俑,为建筑和帝王陵墓提供必需的材料。</p>

2 冶铁业:生产铁器,包括农具和各种工具,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资。</p>

3 铜器制造业:制造各种铜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p>

4 漆器业:生产漆器,汉代是中国古代漆器制造的全盛时代,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p>

5 纺织业:丝织品、麻织品、毛织品和棉制品的生产,纺织品是汉代重要的日用品和出口商品。</p>

6 玉器加工:制作各种玉器,汉代玉器工艺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p>

7 铸钱业:铸造钱币,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控制了铸币权,专门设立上林三官负责钱币铸造。</p>

8 造船业:建造船只,汉代的海上和内河航运发达,对船只的需求量大。</p>

9 酿酒业:生产酒类产品,酒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p>

这些手工业产品在当时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p>

1 经济发展:手工业是西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重要支撑。</p>

2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革新和工艺的提高。</p>

3 文化交流:手工业产品不仅是国内消费的主要商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p>

4 社会分层:某些手工业产品,特别是奢侈品,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p>

5 日常生活:许多手工业产品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陶器、铁器和纺织品。</p>

6 国家控制:西汉政府通过官营手工业控制关键资源和商品,增强了中央集权。</p>

7 就业机会:手工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p>

8 军事用途:铁器制造业为军事提供了武器和装备。</p>

</p>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为后世的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p>

西汉时期的铸钱业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1 统一币制:汉武帝统一币制,实现了货币的标准化,这有利于提高货币的信誉和流通效率。</p>

2 促进商业发展:统一的货币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p>

3 增加财政收入:通过铸钱,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控制货币的发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军事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p>

4 抑制私铸: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政策,西汉政府试图抑制私铸货币的行为,以保证货币的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p>

5 推动技术进步:铸钱业的发展推动了铸造技术的进步,如王莽时期叠铸铸钱工艺的创新,这不仅提高了铸钱的效率,也提升了铸币的质量。</p>

6 影响社会经济结构:铸钱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p>

7 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控制铸币权,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p>

8 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铸钱业的发展与矿产资源的管理密切相关,西汉政府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也更为严格。</p>

9 对外经济交流:铸钱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与外国的贸易和经济交流,如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p>

10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p>

汉武帝时期的铸钱业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上,也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引发了重要的变化。</p>

西汉时期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铸钱业之外,还包括:</p>

1 农业发展:西汉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如文景时期的贵粟政策,增强了农业的生产力。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以及新的耕作方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的创新,都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p>

2 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门类齐全,冶铁、铸铜、纺织、漆器制造、造船等行业都有显着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不仅支撑着农业发展,也是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漆器制造业在汉代达到全盛时期,其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美。</p>

3 商业的繁荣:尽管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仍然得到了发展。文景之治后,商业势力迅速增长,城市中的集贸市场活跃,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国际贸易方面,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与西域、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p>

4 土地制度: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耕地税,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税收,也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p>

5 人口激增:通过黄老政策的实施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p>

6 城市化进程:汉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集中,提升了经济活动的效率。</p>

7 国家干预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如将盐铁等重要物资的产销收归国有,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对外战争和大型建设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p>

8 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桑弘羊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西汉经济的增长贡献很大,尤其是在财政方面的改革,有效地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p>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经济活动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国家经济管理等方面都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1 开拓贸易路线:随着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这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商贸要道。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被运往西方,同时,来自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也被引入中国。</p>

2 增加商品流通: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大流通,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中亚和欧洲,而西方的特产如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等也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p>

3 推动经济发展: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军事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4 促进技术交流: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许多技术也通过这条路线传播,比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这些技术的传播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p>

5 加强文化交流:商业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开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佛教的传入中国,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p>

6 提升国家地位:西汉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使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的重要商贸中心。</p>

7 贸易机构和管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汉政府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如在边境地区设立市,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这为后世的国际贸易管理提供了经验。</p>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促进国际贸易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1 开拓贸易路线:除了着名的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通过四川、云南到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和通过蒙古高原到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p>

2 丰富贸易商品: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通过这些贸易路线传播到西方,同时,西方的玻璃、宝石、香料等也传入中国。</p>

3 建立贸易站点:在关键地区如西域设立了使者校尉和西域都护府,保障了贸易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p>

4 促进技术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技术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p>

5 加强外交关系:通过贸易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如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联系,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外交关系。</p>

6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地方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p>

7 文化交流:商业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开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佛教的传入中国,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p>

通过这些方式,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通过多种措施来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p>

1 建立贸易站点: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充当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为商队和旅客提供了休息和交易的场所。</p>

2 提供补给和庇护:商队在穿越恶劣的沙漠和险峻的山地后,可以在这些贸易站点获得食物、水和庇护所,确保了旅途的安全和贸易的连续性。</p>

3 促进商品和文化交流:贸易站点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技术和文化、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p>

4 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保护商人和商品的安全,贸易站点通常配备有守卫和防御设施,以抵御盗贼和外来侵袭。</p>

5 法律和管理制度: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往往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如唐朝时期的“过所”制度,这是一种通行证制度,对商人的流动进行管理。</p>

6 税收和关税政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并鼓励贸易,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通常会制定合理的税收和关税政策。</p>

7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沿线国家加强了法制协同,为贸易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p>

8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提高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沿线国家建立了贸易政策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商人了解最新的贸易政策和市场动态。</p>

9 物流和交通支持:为了确保货物的顺利运输,贸易站点通常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和物流设施,包括马车、骆驼、船只等运输工具。</p>

10 风险评估和预警:政府和商人会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以预防和减少贸易风险。</p>

通过这些措施,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不仅保障了贸易的顺利进行,也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文化交流。</p>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p>

1 建立驿站和补给点:沿丝绸之路设置了驿站和补给点,为商队提供食物、饮水和休息场所。</p>

2 提供安全保障:站点通常配备守卫和防御设施,以抵御盗贼和外来侵袭,保护商人和商品的安全。</p>

</p>

3 税收和关税政策: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可能会征收税费,但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法律仲裁,确保贸易的公平性。</p>

4 促进文化交流:贸易站点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p>

5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提高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沿线国家建立了贸易政策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商人了解最新的贸易政策和市场动态。</p>

6 维护交通网络:保证丝绸之路主干道和支线的畅通,对道路进行维护和修缮。</p>

7 法律和管理制度:如汉朝的“过所”制度,对商人的流动进行管理,类似于现代的通行证制度。</p>

8 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系统,便于贸易结算和商品的计量。</p>

9 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贸易站点的维护和管理往往需要与当地社区合作,确保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参与。</p>

通过这些措施,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点不仅保障了贸易的顺利进行,也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文化交流。</p>

【注:摘自百度百科:</p>

西汉(公元前202年 [216]—8年 [173-174]),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中央王朝,汉高祖刘邦所建,传十一代十二帝 [2],历时210年 [184],史称为“前汉”,亦有“西京”之称。 [1]</p>

刘邦和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分别发展了各自军事力量。秦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最终建立西汉, [3]初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176] [225]。汉初吸收秦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国策, [5]文景二帝劝课农桑,减省租赋,削弱诸侯王势力,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全国户口有所增长,史称文景之治。 [6]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3]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汉地基本范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汉出现强盛局面。 [226]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息兵养民,恢复汉朝国力。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8-10]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国力极盛,史称昭宣中兴。 [183]汉元帝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4]</p>

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 [201]后又有刺史制度, [7]而此时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 [186-187]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 [188]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 [189]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185]</p>

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 [12-13],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国号,又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东汉都城洛阳的西边,故称“西汉”,而刘邦建立的汉室在刘秀所建汉室之前,故又称为“前汉”。 [14]</p>

西汉或前汉的代号也有西京一说。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相对地理方位一西一东,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两都城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政治中心,又引申西汉为“西京”,东汉为“东京”。《后汉书·皇后纪》论:其余无所见,则系之此纪,以缵西京外戚云尓。王先谦《集解》引惠栋云:“谓继前汉《外戚传》也。”范晔所言“西京”,清人惠栋说是“前汉”,这就表明“西京”是“前汉”,即“西汉”的代称。 [14]</p>

历史</p>

播报</p>

编辑</p>

楚汉之争</p>

楚汉之争</p>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和项羽趁势而起。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后改为楚义帝) [15-16],并且各自举兵讨伐暴秦。刘邦于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关中 [17],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据秦都咸阳。项羽未实现“先入关者为王” [13]的约定,后退军霸上 [18]。此后,项羽渐握大权,并建立西楚,分封诸侯,立楚怀王为楚义帝,自封“西楚霸王” [16]。一共分封18个诸侯, [19]将刘邦封在巴、蜀、汉中地,且将刘邦的封国国号定为汉。 [12]</p>

前206年八月,因楚义帝为项羽所弑,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前期虽屡屡受挫,但知人善任,重用韩信、张良、萧何等人才,在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得胜利,项羽自刎乌江,西楚覆灭。 [20] [21]</p>

</p>

西汉建立</p>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清人绘)</p>

前202年二月,刘邦大军行至泛水之北时,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帝, [22]经过几次谦让后刘邦才答应。 [13] [22]二月初三刘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称帝,建国号为汉。 [23]</p>

刘邦起初定都洛阳,娄敬向刘邦分析了将国都定关中的好处, [24-25],使刘邦有定都长安之意,但遭群臣反对。 [26] [175] [176]刘邦问张良,在张良的支持下入主关中,因咸阳宫战乱损毁,故先在秦国旧都栎阳暂居, [190]同时命少府阳城延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城,至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始具规模,正式迁往长安。</p>

休养生息</p>

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 [27]的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自刘邦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执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成就。班固曾言:“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28]”</p>

百科x混知:图解郡国并行制</p>

刘邦称帝后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三公制,地方实行分封制。 [29]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而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初的政策对恢复经济有显着效果,但亦导致一些弊端,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寇边日频。</p>

刘邦晚年对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韩信最终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 [30-31]随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也相继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曾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32]”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p>

文景之治</p>

汉文帝</p>

刘邦死后,吕后逐渐掌权,继位的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抑郁而终,汉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前后少帝为傀儡,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握朝政长达十五年。 [191]</p>

吕后死后,大臣不满吕氏干政,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 [33]并迎立刘恒继帝位,是为汉文帝。 [34]刘恒即位后减免赋役、主张宽刑,其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沿袭,文景二帝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国力显着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35]</p>

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诏“除田之租税”;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的定制。文景时还减少地方的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并颁布了赈贷鳏寡孤独的法令。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粮价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数十钱”。 [192]</p>

百科x混知:图解文景之治</p>

文景时期,文帝、景帝以“无为而治”,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惩恶亡秦之政,伦议务在宽厚”,推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以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因此,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以至有“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之说。这和秦时“断狱岁以千万数”的惨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使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36]</p>

此外,文、景重视生产,带头籍田,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废除酷刑,宽减刑罚,因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日益安定。国家财富日益增多。 [192]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37]。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38],经过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汉国势蒸蒸日上,为大规模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p>

汉景帝在位期间进行削藩,爆发七国之乱,委任周亚夫平定 [39]。七国之乱后,汉廷设法剥夺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192]文景时期,西汉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然匈奴仍屡屡犯境,边患日益严峻。</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汉武盛世</p>

汉武帝刘彻</p>

汉景帝死后,刘彻即位,即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内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对外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将匈奴驱逐至漠北,始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40]但对外的战争也大量损耗了国力,赋役繁重、刑罚严苛导致后期发生民变;因开销甚大而创立“均输”、“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p>

汉武帝时期,四处征战,吞并卫满朝鲜、收复南越、降服西南夷、远征大宛,开拓了北抵阴山、西逾葱岭、南包交趾、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奠定了汉地的范围 [41]。</p>

汉武帝在位期间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局面 [42],故有“功莫大于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因此历代史学家对其充分认可和赞叹。 [43]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44]”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193]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自我反省过错,重启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致使国势趋于稳定,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21]</p>

昭宣中兴</p>

汉宣帝刘病已</p>

刘彻之后,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即位,任期内西汉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被今人合称为昭宣中兴。 [45]</p>

百科x混知:图解昭宣中兴</p>

汉宣帝时期,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匈奴归附西汉,中原与西域交往日益频繁。前61年击败西羌,后委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人归附 [46],郑吉大破车师、威震西域,汉宣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正式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郭国,总管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 [9]匈奴呼韩邪单于于前51年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 [47],降服匈奴为北藩解决边患问题 [8] [48],促使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49]。</p>

日落西山</p>

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即为汉元帝,汉元帝在位时期崇尚儒术。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时代强音, [50]至此唯一反汉的匈奴单于被剿灭,汉匈战争告一段落。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汉元帝以宫女王嫱与之和亲。 [51]汉元帝在位后期,因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加深致使西汉由盛转衰。</p>

西汉疆域</p>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形势,有不少人向朝廷提出解决危机的办法。汉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详尽的措施:从诸侯王到吏民百姓,拥有田产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占有奴婢的数量,诸侯王不得超过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百姓不得超过三十人;富商大贾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田产;田产、奴婢数量超过以上限制者,一律没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岁以上者,可以免为庶人。 [52]由于当时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因不愿放弃自身利益,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施,荒诞、迷信的理论蔓延起来。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宣扬汉代将终,应当改朝换代 [53],甘忠以假鬼神罔上惑众的罪名下狱病死。甘忠的弟子夏贺良又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他对汉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现陛下久病不起,灾异屡现,正是上天对世人的警告。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p>

王莽篡汉</p>

新朝建兴帝王莽</p>

内外交困的汉哀帝,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种作法当成救命的稻草,宣布再受命,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前5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一个多月以后,汉哀帝的病情没有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退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进而控制政权,遂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徙到边郡。</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此时的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崛起,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为其制造代汉的舆论。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在8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p>

百科x混知:图解王莽篡汉</p>

疆域</p>

播报</p>

编辑</p>

领土范围</p>

汉武帝时期武功昌盛,大规模开疆拓土,汉朝国威远扬。元朔二年(前127年),遣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54];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右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 [55],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 [56],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57];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58],又平西南夷设犍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汶山六郡 [59];同年又平定东瓯、闽越,将其民迁往江淮 [60];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 [61],将西南边界推进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62];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外长城之光禄塞和居延塞 [63-64],将西汉北疆推进到戈壁沙漠一带,自此奠定了汉地的基本格局;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对西域的控制。 [65]</p>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东西宽9302里,南北长里。是当时世界上领土辽阔而强盛的国家。 [194]</p>

行政区划</p>

一级政区:郡国</p>

西汉地图(13张)</p>

汉初年设13郡7国,到汉平帝时,全国有103郡,1314县,32个道,241个侯国。 [66] [194]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p>

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p>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p>

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p>

政治</p>

播报</p>

编辑</p>

黄老思想</p>

刘邦和开国功臣出身低微,从而在汉初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春秋战国以前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变秦朝的急切苛刻为汉初的宽筒疏缓,奉行黄老思想,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成就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文景之治”。 [21]</p>

三公九卿</p>

参见:三公九卿</p>

汉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吕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67]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68]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69]</p>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 [201]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p>

汉武帝时期,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选官制度</p>

参见:察举制、征召</p>

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p>

因此,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在除沿用上述制度外,颁行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p>

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武帝时,开始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这样使察举制逐步完善。 [217]</p>

征召,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见,确有才能,授予官职。与此同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长,授以官职。</p>

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建议,置五经博士弟子,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并为郎官。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统治机构。</p>

汉律九章</p>

参见:九章律</p>

刘邦在入关之初的时候就约法三章, [70]但只是临时措施。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 [202]</p>

刺史制度</p>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于前106年,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每年秋天巡行郡国,以“六条问事”。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号。 [203] [217]</p>

八校尉</p>

禁卫军是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这支军队后来发展为西汉的军事主力。 [217]</p>

地方</p>

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叫郡国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203]</p>

经济</p>

播报</p>

编辑</p>

参见:汉朝经济</p>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71]</p>

农业</p>

牛耕普及</p>

汉初,为了恢复经济和农业生产上的需要,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一举措使得广大农民更加视饲养牲畜,牛耕,也辅以马耕进一步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而在江南地区由于开发晚和冶铁业不发达,还处的火耕水耨的状态。 [177]</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铁农具推广</p>

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 [177]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着的改进。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作用。 [218]</p>

兴修水利</p>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前109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204]</p>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修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与此同时,又修龙首渠。这条渠是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于是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到了西汉,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 [219]</p>

丝织业</p>

汉服--素纱禅衣</p>

西汉时期汉服丝织业发达,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当时,长安和临淄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临淄和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作坊,作坊的织工常达数千人之多。在丝织业发达的城市里,有富商大贾经营的作坊。农民家庭则主要是纺织自己穿用和缴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有时也出售一小部分纺织品。 [207]</p>

汉服服饰--曲裾</p>

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官营作坊以生产比较贵重的锦、绣、纱縠为主。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起毛棉、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这些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反映西汉的汉服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07]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中已有单锭纺车的图像。特别是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展示了一幅纺织汉服生产的生动情景。</p>

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织布机。秦汉之际,斜织机在南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广泛地采用了脚踏提综的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提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锦是汉代织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织物。经对丝织品的化学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蓝靛作染料,可染成绿、红等色。这比战国时的染色工艺提高了一步。 [219]</p>

工艺水平</p>

西汉手工业的发展,还表现手工工艺水平上。</p>

汉代青铜器</p>

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发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长信宫灯”,制成一个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十分生动,设计更为精巧,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随意调整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宫女头部可以拆卸,体内空虚,右臂与烟道相通;通过烟道而来的蜡炬的烟被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墓中还有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由2000多块玉片和黄金制成的丝缕编缀而成,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美。</p>

在西汉官营手工作坊中,主要生产者是工奴和刑徒,私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只有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者是“编户齐民”。</p>

西汉五铢</p>

铜镜</p>

金缕玉衣</p>

西汉青铜器</p>

长信宫灯</p>

西汉鸡心佩</p>

漆器业</p>

西汉的漆器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蜀郡(今成都)和广汉等地设置工官监造漆器。当时上层之家都使用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种类很多,有耳杯、盘、壶、盒、盆、勺、枕、奁、屏风等。大多色彩鲜艳,光泽照人,精致美观,特别是漆器上的彩绘,技巧更高,画法潇洒生动,奔放有力,线条干净流利。 [207]</p>

商业</p>

“交通王侯”</p>

汉初,虽然曾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作官为吏,但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山泽禁令的放弛,给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72],非常活跃,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响的势力 [73]。</p>

西汉时商业经营的范围很广,据《史记》所载,当时市场中陈列着粮食、盐、油、酱、果类、菜类、牛、马、羊、布、帛、皮革、水产等几十种商品。</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