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说网

第104章 撤藩风波

鳌拜被抓后,震惊了整个朝廷。人们纷纷议论,这位曾经权势滔天、威震朝野的权臣竟然如此轻易地落入了康熙帝的手中。与此同时,康熙还为已经死去的苏哈萨克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地位。这一举动更是让人感到惊讶不已。 众大臣们意识到,康熙帝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幼无知的皇帝了。他们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个不小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如今的康熙帝显然已经开始展示出他的威严与智慧,让人们不敢有丝毫轻视之心。 然而,对于这一切,孝庄太后却显得异常平静。她一直以来都放任顾命大臣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看似毫无作为,但实际上她早已将局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的面容慈祥温和,仿佛人畜无害一般,但内心深处却是深谋远虑。她明白,帝王之术就是要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使其相互制衡,从而保持统治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控全局。 孝庄太后深知,放任官员贪污腐败并不是因为她宽容大度,而是一种策略。她懂得养肥这些官员,等待时机成熟再将其铲除,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种手段虽然残酷,但却是维护皇权的必要手段。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康熙帝在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逐渐成长起来。他学会了运用权力和智谋,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帝王。而孝庄太后,则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帮助他应对各种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大帝的威名日益响亮,他的统治也越来越稳固。而那些曾试图挑战他权威的人,最终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皇帝,曾柏藴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一直希望将康熙培养成一代明君,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比失望。 孝庄太后汲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对康熙的教育和成长格外重视。在康熙身上,能看到孝庄太后的影子。 如今的康熙,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天真的孩子,而是一个深不可测、心机深沉的帝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漠和决绝,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宫廷之中,亲情变得如此淡薄,权力成为唯一的追求。曾柏藴深深地叹息着,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或许都白费了。 “四位顾命大臣只是康熙的磨刀石……”曾柏藴喃喃自语道。他们,这些曾经被视为朝廷支柱的重臣们,如今也只不过是康熙磨砺自己的工具而已。 在这充满权谋与算计的宫廷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曾柏藴知道,自己必须要小心谨慎,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决定撤销三藩,这一决策引起了朝廷内外的轩然大波。康熙的理由是三藩利用他提供的资金,修建桥梁、道路和学堂等公共设施,但却没有留下他康熙的名字,而是将功劳归于藩王自己。这样一来,百姓们只记住了藩王的功绩,而对康熙皇帝的贡献一无所知。这种情况让康熙感到非常不满和失望。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威望和声誉至关重要。康熙作为清朝的皇帝,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然而,三藩的行为却削弱了康熙的权威,使得他在民间的声望受到影响。因此,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此外,康熙还认为三藩的势力日益壮大,已经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稳定。三藩拥有庞大的军队和财富,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引发内乱或叛乱。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康熙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削弱三藩的实力,消除潜在的隐患。 总之,康熙撤藩的决定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自尊心受损,更是出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希望通过此举,恢复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向天下表明他的决心和能力。这场撤藩之战注定会是一场艰难的斗争,但康熙坚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都对康熙给予全力支持的孝庄太后,这一次竟然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反对他撤藩的立场上。在她看来,那几位藩王都已年事渐高,而康熙还年轻气盛,只需再过个十年八年,那些藩王们恐怕都已离世。而到那时,康熙的实力也会日益强大。因此,孝庄太后建议康熙稍安勿躁,耐心等待,等到十年八年后,那些年迈的藩王们去世,新上任的小藩王根基尚浅,此时再来撤藩,可谓是水到渠成、万无一失。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过早撤藩带来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又能确保朝廷的统治地位得以稳固。孝庄太后坚信,只有在恰当的时机采取行动,才能让撤藩一事取得圆满成功。 孝庄太后对藩王造反一事毫不担忧,这并非盲目自信,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她在藩王身边安插了眼线,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那些与藩王之子联姻的公主们也绝非仅仅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她们身负着重要使命——监控各藩王。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些眼线会立刻将消息传递回来,让孝庄太后第一时间得知。此外,联姻还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使得孝庄太后能够更好地掌握局势。然而,康熙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撤藩!这一举动无疑是在逼迫藩王们提前造反,打破了孝庄太后精心布置的局面。她费尽心机安排的一切,都因康熙的撤藩而化为泡影,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尚之隆的夫人在一次生日宴中,偶然得知平南王尚可喜有立二儿子尚之孝为继承平南王的意向。她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于是悄悄将消息传递回京城,告诉了孝庄太后。孝庄太后闻知后,立刻转告了康熙皇帝。此时的康熙皇帝正苦苦寻找撤藩的借口,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立即召集大臣周培公商讨对策。 周培公深思熟虑后,向康熙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利用藩王之间的内部矛盾来引发争斗。他指出,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原因是他曾入宫担任顺治帝的侍卫时,为防止其淫乱宫廷而被去势。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外界并不知道尚之信已丧失生育能力。此外,尚之信喜欢饮酒和追求男色,名声不佳。然而,尚可喜无法公开宣布尚之信无后的事实,以免引起家族纷争。在这种情况下,让尚之信这个边缘化的人物继承藩王之位,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藩王内部的问题,又能削弱藩王的实力,同时也为朝廷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来处理藩务。因此,尚之信于康熙十年被朝廷命令返回广州府城,代替尚可喜处理军事事务。这一任务无疑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也是他展现自己能力和忠诚的机会。然而,这个决定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尚之信回到广州府城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他需要应对当时广东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包括可能存在的叛乱、外敌入侵以及内部矛盾等。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与当地官员、军队以及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确保顺利完成任务。此外,他还要面对来自朝廷的压力和期望,不能有丝毫疏忽或失误。 沈上达第一次见到大舅哥尚之信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了解到尚之信的经历,对其深表同情。然而,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尚之信对他的妹妹尚之敏钟爱有加,爱屋及乌,尚之信跟沈上达也就关系很融洽。这让沈上达意识到,或许可以借助沈之信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当尚可喜准备将藩王之位传给二儿子尚之孝,而如今身为长子的尚之信回到尚府,并掌握军权,实属尴尬之极。尽管沈上达心怀仇恨,但现实情况却让他不得不思考如何妥善处理自己迅速增长的财富。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康熙即将实施撤藩政策,这意味着又要面临战争,乱世之下,怀璧其罪。 面对如此局势,沈上达深知不能仅仅被仇恨蒙蔽双眼,必须冷静思考并制定出明智的策略。他明白,财富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确保自身安全与稳定。因此,他决定在追求复仇的同时,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富。上次藏富于江河,结果导致自己被沉尸江底,所以这次绝对不能重蹈覆辙!深思熟虑后,沈上达决定将所有财富都兑换成黄金,并将这些黄金溶解成液体,然后将其藏匿于溶洞之中。即使有人发现了这些液体,他们也无法轻易将其带走,毕竟这个时代的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将液体还原成黄金。此外,沈上达在英德收购了一处山体溶洞,并在溶洞外挖掘了一个人工湖用于运输。而这个地方,正好就是后世着名的旅游景点——宝晶宫。 康熙十三年,尚可喜向康熙请辞告老还乡,并请求康熙允许将自己的藩王之位让给儿子尚之孝。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请求,但康熙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同意尚可喜告老还乡,但是不给尚之孝继位藩王,同时下令撤掉三藩。 这个消息传到吴应熊耳中时,他立刻意识到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他派遣儿子吴世藩迅速离开京城,前往云贵地区寻找吴三桂,告知他关于撤藩的重要信息。然而,实际上,康熙早就察觉到了吴应熊的意图,并故意放走了吴世藩。 吴三桂收到了朝廷的圣旨,得知要他撤藩的消息后,心中暗自愤怒。但他并没有立刻表现出来,而是选择先假意答应撤藩,然后暗中策划起兵造反。他先以宴请为名,邀请云南巡抚朱国治前来赴宴,然后在宴席上将其抓捕。接着,吴三桂发布檄文,声讨清朝的不公和对他的欺压,正式宣布起兵造反。 此时,平南王府内人声鼎沸,一片喧闹。尚可喜收到了康熙同意他荣休的消息,但同时却拒绝了尚之孝继承藩王的请求。尚可喜在书房里焦虑地询问沈上达:“贤婿,此事该如何解决?” 沈上达微微一笑,回答道:“岳父大人,既然之信大舅哥从京城而来,这意味着他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您为何非要坚持让尚之孝继承藩王之位呢?如今康熙不仅要削弱您的藩,还要削弱其他藩王的势力。势力最强的吴三桂必定会起兵反叛。吴三桂必然会前来拉拢您,岳父大人,您觉得呢?” 尚可喜听后心中一亮,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之色。他拍了拍大腿,赞叹地说道:\"原来如此!贤婿所言甚是有理,朝廷势力强大,岂是我们所能抗衡的?吴三桂若是前来拉拢我,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沈上达微微一笑,继续劝道:\"岳父大人,以小婿之见,您不如顺势而为,主动将藩王之位让给之信大舅哥,让吴三桂去拉拢他。这样一来,如果吴三桂成功拉拢了之信大舅哥,您自然能够从中获取不少利益;即使吴三桂拉拢失败,您也可以将责任推到之信大舅哥身上,而自己则置身事外。\" 尚可喜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原本紧绷的眉头终于彻底舒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连连点头称赞:\"哈哈,好一个顺势而为!贤婿啊,还是你头脑灵活,比我这把老骨头强多了!就依你之计行事吧!\" 尚可喜思索片刻后,便迅速写下一封奏折,请求将平南王之位传给尚之信,并表示自己愿意退隐二线。不久之后,吴三桂果然派遣使者前来,与尚可喜商讨起兵谋反之事。尚之信与吴三桂一拍即合,决定结盟共同对抗清朝。与此同时,吴三桂还与福建的耿精忠达成协议,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清联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