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原籍地 陈赛娟院士,1951年5月21日出生,原籍浙江省鄞县(鄞州区)。 鄞州区现为浙江省宁波市所辖的一个区,也是宁波市的核心城区、宁波市政府驻地。 鄞州区地处宁波市东部沿海,东接北仑区,西部与海曙区接壤,南部紧邻奉化区,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县隔海相望,北部与江北区、镇海区隔江相望。 鄞州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中部平原(宁绍平原)、鄞东山区(系天台山余脉)、大嵩滨海平原和象山港海域等四个地理单元。 鄞州原为鄞县,具有千年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后历经秦、隋、唐、五代等朝代的更迭,直至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实行“区级体制、县级权限”。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奉化江以西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江以东区域与原江东区合并,成立新的鄞州区。 鄞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区内拥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点和名录86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 鄞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上,唐代诗人贺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词人吴文英、学者王应麟等都在鄞县留下了历史遗迹。 近代着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生物学家童第周、油画家沙耆、大提琴家马友友等也都是鄞州的骄傲。 由此可见,浙江鄞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特色,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区。 原籍地解码 鄞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教育传统。 虽然陈赛娟小时候家庭生活拮据,但父母仍然鼓励她努力学习,这种家庭的支持和期望对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的结合,使陈赛娟在学术道路上能够坚持不懈,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鄞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以及人文精神,也对陈赛娟的学术追求和人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她从地方文化中汲取了勤奋、坚韧、创新等品质,这些品质在她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此可见,陈赛娟院士原籍地浙江鄞州,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58年,陈赛娟进入上海市卢湾区顺昌路第一小学。 1964年,陈赛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卢湾区重点中学向明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还在初二时的陈赛娟辍然中止了学习。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先是分配至上海第六印绸厂,当过几个月的车工,后因工厂合并,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 1972年4月,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 1975年9月,陈赛娟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师(至1978年9月),一年后在上海市松江县新浜公社赤脚医生大学教学,承担了赤脚医生大学大部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包括病理生理、生化和内科学。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报考制度后,陈赛娟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 1982年2月,陈赛娟获得了血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再次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 1986年1月,陈赛娟被学校派赴法国巴黎的血液病研究中心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同时报考了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细胞遗传学家洛朗·贝尔杰。 1989年1月,陈赛娟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陈赛娟院士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段经历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赛娟的学习被迫中断,并成为一名纺织女工。 然而,这段经历并没有磨灭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追求。 相反,她在逆境中保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她后来学术道路上克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动力。 在瑞金医院担任内科医师和赤脚医生大学教师的经历,使陈赛娟获得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她对医学领域的理解,也让她更加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她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陈赛娟有幸得到了王振义教授和洛朗·贝尔杰教授的悉心指导。 这些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她指导,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创新思维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陈赛娟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在法国巴黎的留学经历,让陈赛娟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医学和科研理念,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 这段经历使她更加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为她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学者的风采提供了重要帮助。 陈赛娟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她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术,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这种精神在她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正是这种精神使她能够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最终成为院士。 由此可见,陈赛娟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经历不仅为她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实践经验,还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续学习与创新的精神。 这些品质成为她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支撑,使她能够在血液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7月,陈赛娟开始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室主任、副研究员。 1995年,陈赛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9月,陈赛娟开始担任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2年1月,陈赛娟开始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2003年1月,陈赛娟担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6月,陈赛娟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1年12月20日,陈赛娟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从陈赛娟院士的从业之路来看,她的职业发展轨迹对她的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陈赛娟在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职业生涯中,从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室主任到副所长,再到执行所长和所长,她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得到了逐步提升。 这些职位不仅让她在血液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她在科研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陈赛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她所领导的团队在血液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也为她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 这些荣誉和奖项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她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陈赛娟在担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她与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引进和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 这些合作和交流不仅促进了她在学术上的发展,也为她后来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赛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她不仅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交流,为推动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为她后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赛娟的从业之路充满了持续创新和追求的精神。 她始终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方向和方法。 这种精神在她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她能够在血液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陈赛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专业积累、领导力提升、科研实力与成果认可、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持续创新与追求的精神,共同构成了她成为院士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院士科研之路 陈赛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工作。 陈赛娟院士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特等奖。 该项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l)领域,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陈赛娟院士研究团队首创砷剂(俗称砒霜)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协同靶向治疗apl,使其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还降低了化疗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陈赛娟院士还致力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病策略和发病机制研究。 all是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成人发病率较低但60岁以后逐渐上升。 陈院士的团队通过对all的遗传变异、多态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all的发病机理,为al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团队还应用rnaseq技术对t-all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发现了多组新的融合基因,并对其中一些融合基因的分子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为al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陈赛娟院士在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她的工作不仅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也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科研之路解码 陈赛娟院士在白血病研究领域的显着贡献,特别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病机理及新型靶向治疗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她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地位,也奠定了她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陈赛娟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关注。 她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推动了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她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不仅为她赢得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也为她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赛娟院士在研究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是她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她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这种精神在她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她在白血病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也为她后来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陈赛娟院士在白血病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贡献。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学术贡献不仅提升了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为她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赛娟院士在科研工作中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她通过建立完整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为年轻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 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交流,推动了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对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重视,不仅提升了她的科研实力,也为她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陈赛娟院士在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也展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学术贡献。 同时,她也通过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她的科研事业和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保障。 后记 陈赛娟院士的原籍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构成了她成为院士的重要背景和经历。 浙江鄞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陈赛娟院士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可能影响了她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虽然陈赛娟院士小时候家庭生活拮据,但父母仍鼓励她努力学习。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为她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陈赛娟院士的求学之路充满挑战和机遇。她从一名纺织女工起步,通过自学和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医学学位,并进入国际顶尖的科研机构深造。 这种经历锻炼了她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为她后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赛娟院士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导师,如王振义教授等。这些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她指导,还在人生道路上给予她启示。 他们的言传身教对陈赛娟院士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赛娟院士在瑞金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使她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疾病的本质,为她后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陈赛娟院士将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使她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这种科研模式不仅提高了她的研究效率,也增强了她的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陈赛娟院士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成就为她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陈赛娟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她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种精神使她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总的来说,陈赛娟院士的原籍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构成了她成为院士的重要背景和经历。 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她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还塑造了她的性格和品质,为她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P小说网【pbook.net】第一时间更新《院士之路》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